原标题:《水浒传》的背后:为何打宋江需要1000人 而打方腊足足派去了15万人
提起宋江和《水浒传》,估计不知道的中国人不多,大部分人也都知道,梁山泊108好汉的故事,大多都是施耐庵杜撰,不够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,在真实的历史上,真有宋江和方腊这么一号人物。
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中,宋江并没有方腊那么“有名”,因为根据记载,宋江的队伍,被宋军仅用了1000余人就给摆平了,而大宋朝廷为了征讨方腊,却足足派去了15万人,那么他们俩的差距,为何会这么大呢?
我们先来看有关宋江的记载。有关宋江的宋代史料非常稀少,而且也没有太多的连贯性,不过零零碎碎的资料,隐约的能拼接出宋江事迹的大概。
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,宋江最早的发迹点,应该不是今天山东济宁的梁山泊,而是在黄河以北的地区,具体地点,可能是在今天的河北附近。(河北地区曾有一个叫高鸡泊的地方,那里水域广袤,芦苇丛生,隋唐时不少好汉都在那里发迹,不知道梁山泊和已经消失的高鸡泊是否有关联)
而有关宋江当时造大宋反的原因,正史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,不过从他身边只团结了极少数的人看(骆驼后面解释为什么说宋江人少),他当时的举动,应该“不得民心”。不过因为当时的大宋已经病入膏肓,而大宋的当家人宋徽宗,又是个地道的昏君,所以大宋军队的战斗力并不高(主要是将官不给力),所以宋江一路从河北打到了淮南,造成的影响也非常不小。
不过他一遇到硬茬就不行了,据《宋史》记载,宋江等人在路过江苏时,曾被一个叫王师心的县尉(县一级的gongan局长),带领百十个人(县尉能带这么多人就算多的了),就给打败了。没等宋江跑多远,宋江等人又遭到了一个叫张叔夜的伏击。
那么张叔夜带了多少人呢?只有近1000人。结果怎么样呢,宋江这一战之后,就彻底被击溃了。事情发生到这里,宋江后来的走向又有两种说法。第一种,是他直接被张叔夜给杀了,第二种,是他可能跑了,但不久之后他又被一个叫折可存的给击杀了。
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问,不是宋江还有出被大宋招安,然后去征讨方腊的故事吗?的确,有的史料中确实有这么一段记载,但是一个叫宫崎市定的日本历史学家,却根据折可存墓碑上的记载,从时间上推出,前去征讨方腊的宋江,和被折可存击杀的宋江,应该不是一个人。
骆驼认为,不管此宋江是否是彼宋江,总之他们俩都没有能取得广泛的群众支持,那么他们“势单力孤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?因为很多人都把宋江定义为农民起义军领导,所以骆驼就不再过多解释,只说一句,《水浒传》里的宋江是想为老百姓服务的,还是更像为自己服务的呢?
说完了宋江,我们再来聊下方腊。据有关专家根据史料,编纂的《方腊起义大事纪略》记载,方腊出身于一个雇工,他曾常年给当地的“漆园”主方有常打工。因为生计艰难,所以他就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慰藉,于是他加入了当地的(zong jiao)组织。
因为他为人聪明能干,所以后来就成了组织中的骨干。在他有了一定威望之后,他就开始在组织中号召大家团结起来,然后找个机会揭竿而起。因为他没有斗争经验,所以他想造反的事情,就被方有常给知道了,方有常就打算把他抓起来惩罚一下。
但方有常没想到的是,方腊动手能力非常强,直接把方有常一家给办了,然后方腊又利用方有常的家资开始招募人手起义。因为方腊本是就是组织中的骨干,而且当时很多和他一样的人,也被逼得实在活不下去,于是没有多久,方腊竟然就拉起了好几万人的队伍。
这些人在方腊的带领下,一路势如破竹,杀向北方。因为大宋当时已经民怨很深,加上方腊人多势众,所以打到哪,都有百姓支持,因此在前期,方腊几乎没遇到过对手。方腊能坐大的原因,除了有百姓支持之外,还有当朝宰相王黼“助攻”。 当时王黼因为当心惹宋徽宗不快,自己也会有连带责任,于是他在方腊刚开始造反时,竟然选择了瞒报,结果不光让方腊坐大,东南地区的很多有志之士,都选择了揭竿而起,,当时造反的声势一下就大了起来。宋徽宗知道以后,赶紧召集大臣派重兵来打方腊。 因为当时方腊手下的兵将已经不下十万人(携裹的流民居多,能打的估计有限),所以宋朝当时也派出了15万人的正规军前去平乱。方腊前期之所以能连战连捷,很大程度上,遇到的都是不堪一击,且毫无斗志的杂牌军。一旦他遇到了大宋的正规军,及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领兵人物,方腊也毫无意外地被打败了。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,宋江和方腊的“待遇”之所以不同,是因为他们的群众基础不同,方腊当时起义的缘由,就是不堪忍受大宋官僚地主的欺压,他所吸纳的人员也基本上都和他的情况一致。而宋江起义的原因,可能不会有方腊这么“单纯”,因此响应他的人才会很少。
《水浒传》虽然杜撰居多,但是仔细想想里面宋江的德行,再想想那个穿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队伍,也许大家对方腊为什么那么“受欢迎”,可能会更容易理解。